精彩看点:以“百景”为锚,共话长江未来 ——“走进百景说长江”交流对话在张家港举行
2025-10-26 12:29:07 来源:交汇点 编辑:


【资料图】

长江奔流,文脉绵长。10月25日,一场以“走进百景说长江”为主题的文化对话在张家港举行。本次活动以“百景”为脉络,聚焦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,通过贺云翱、张鸿雁、成长春、秦宗财等四位著名专家学者深度解读与多元视角碰撞,为长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注入新动能。

横贯江苏433公里的长江段,汇聚了“江城相依、江河相汇、江湖相伴、江海相融”的独特风貌。自2023年以来,“水韵江苏·长江百景”作为展现文化遗产和时代风貌的文化标识之一亮相长江文化节,成为传承历史文化、彰显生态文明、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窗口。“长江百景”呈现的是江苏段长江文化的缩影,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“活态遗产”。

2025年的“走进百景说长江”活动,以“水韵江苏·长江百景”为脉络,通过自然生态、历史人文、红色传承、新时代发展四类景观的立体呈现,展开了一幅流动的文化长卷——从南京江豚驿站的生态修复到常州焦溪古镇的千年文脉,从泰州海军舰艇文化园的红色精神到镇江谏壁船闸的时代工程……百景如珠,串联起江苏长江文化的整体叙事。

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指出,长江百景展现了江苏长江文化的深厚性、丰富性与创造性。从宽阔的江面、飞架南北的长江大桥,到优美的江岸江滩、珍稀的江豚种群,再到沿线名城名镇和美丽乡村,这些景观共同构建了“人水共生、人水和谐”的生动图景。贺云翱特别提出,每个江苏人心中都有不同的长江百景,这些景观既是历史的长江,更是现代的长江;既是生态的长江,更是人文的长江。他建议,应从多学科角度深度解读每个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,为长江经济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智慧借鉴。

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,如何将长江百景转化为发展动能?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聚焦于“从风景到场景”的转化。他强调,百景不应止于观赏,而应通过“地点精神”的塑造与“城市文化资本”的运营,转化为可参与、可沉浸、可记忆的生活场景。他呼吁在百景中选择部分代表性具有停留价值的核心节点,形成“可走进去、可坐下来、可留下来”的体验体系,让长江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。

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则将长江百景视为“江苏长江文化的基因库”,强调要在标识化基础上实现内涵的深度挖掘。他指出,要超越符号化表达,就必须深入挖掘景观背后的文化基因,通过生态、社会、历史等多维分析,梳理出从古至今的内在逻辑。他特别强调数字化在文化显形中的关键作用,主张以科技手段让隐性的文化价值“看得见、读得懂、感受得到”。

“文化很发达的地方,经济照样走在前面”。在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样本之地江苏,长江百景正成为驱动区域发展的软实力。扬州大学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秦宗财以《“长江百景”文化传播与城市的人文经济转型》为题,从传播维度提出破局思路:以多元主体聚能、数字化技术赋能,让长江文化“可知、可感、可体验”。他表示,“长江百景”作为标志性文旅产品,不仅体现了“水韵江苏”的鲜明特征,还彰显了江苏“以景为珠、以珠串线、以线带面”的整体发展思路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三年来,江苏对长江文化的探索从未停步:从2023年的“大家论百景”、到2024年的“名家论百景”、再到今年的 “走进百景说长江”,江苏对长江文化的探索已从理论建构走向公众参与,从资源梳理迈向价值转化。这条文化探寻之路,已让长江故事真正流淌进每个人的生活。

长江不语,百景有声。“走进百景说长江”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,更是一次文明对话的实践。它打破学术与公众的壁垒,让一条大江的故事,真正流淌进每个人的心中。这也正如与会专家所言,长江百景的终极意义,在于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“江苏样本”,让千年文脉在生态保护、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协同中生生不息。
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强慧娟

关键词: 最新资讯

分享到:
版权和免责申明

凡注有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或电头为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的稿件,均为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,并保留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的电头。